江大18秋《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第二次离线作业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第二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第四章到第六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 批次: 层次:
专业: 学号: 身份证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德育目的就是( )活动的结果,是该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A. 智育 B. 德育 C. 教育 D. 美育
2、目前我国的德育目标没有包括( )学段
A. 学前教育 B. 小学教育 C. 初中教育 D. 高中教育
3、德育规范性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预防,其次是( )。
A. 禁止 B. 引导 C. 教育 D. 赞扬
4、道德机制的作用,一是抑恶,二是( )
A. 惩罚 B.宽容 C. 扬善 D. 忏悔
5、认为,学校是“国家的教会”,而教师相当于“社会的牧师”。
A. 洛克 B.杜威 C. 涂尔干 D. 卢梭
6、( )认为:“道德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A. 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 柯尔伯格 D.苏格拉底
7、( )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
A. 《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孟子》
8、日本教育学家( )曾经指出:“所谓善,就是要无保留地服从全人格的命令,造就服从统一命令的人必须成为道德教学的目的。”
A. 川端康成 B.喻泽福吉 C.小渊惠三 D.小原国芳
9、一般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 )。
A. 品德规格 B.人格特征
C. 心理结构 D.理想追求
10、德育目的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 )。
A. 评价 B. 预期 C. 监控 D.认可
11、对道德教育而言,不进入( )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
A. 社会 B.学校 C. 主体 D.客体
12、德育目的是全部德育活动的( )。
A. 策略 B.手段 C. 过程 D.灵魂
13、德育目的是德育评价( )。
A.最低准则 B.最高准则 C.中间环节 D.最终结果
14、道德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也含有( )个体从事恶行的意味。
A. 回避 B. 惩罚 C. 禁止 D.鼓励
15、就道德教育而言,幼儿阶段的儿童对许多( )的判断并不成熟。
A. 美丑 B. 是非 C.真假 D. 善恶
16、德育目的功能具有( )观念性,直接发挥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A.隐含性 B.外显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17、涂尔干说:“没有社会,( )就没有目的。”
A.政治 B.道德 C. 法律 D.教育
18、( )教育理论认为,德育的目的应该“为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
A.现代主义 B. 后现代主义 C.存在主义 D. 保守主义
19、法国思想家( )德育的目的就是要“给予青年人一些明确的,健全的道德观念。”
A. 卢梭 B.福柯
C.萨特 D.爱尔维修
20、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 )认为,“圣人与众人一般,只是尽得众人的道理。”
A.儒家 B.墨家 C. 道家 D.法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德育目的对教育过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A. 导向功能 B. 调控功能 C. 评价功能
D. 道德功能 E.教育功能
2、德育目的的类型包括( )
A. 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和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
B. 先进的德育目的与落后的德育目的
C. 外在的德育目的与内在的德育目的
D. 理想的德育目的与现实的德育目的
E. 传统的德育目的与现代的德育目的
3、本书作者主张将道德教育的目的组成分为下列( )因素
A. 知 B. 情 C. 信 D.意 E. 行
4、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论者包括( )
A. 弗洛伊德 B. 卢梭 C. 杜威
D. 裴斯泰洛齐 E.第斯多惠
5、我国基础教育的德育目标包括( )
A. 幼儿德育目标
B. 小学德育目标
C. 初中德育目标
D. 高中德育目标
E. 大学德育目标
6、中国古代性善论者孟子认为,人皆有( )
A. 恻隐之心 B.善恶之心 C.辞让之心 D.是非之心 E.仁爱之心
7、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接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选择、评价、再到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下面( )等过程。
A. 自由地选择 B.从各种可供选择的项目中进行选择
C.在仔细考虑后果之后进行选择 D.赞同与珍视 E.确认
8、学校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主要有( )。
A.学生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之间的矛盾
B.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的矛盾
C.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D.德育要求同学生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E.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9、道德教育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 )。
A. 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B. 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C.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道德教育
D. 注意“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的安排
E. 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10、在学校德育中还可能有一些偶发因素制约着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这些因素包括( )
A. 社会巨变的突然发生 B.家庭破裂 C.父母离异
D. 个人的意外事件 E. 亲人死亡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对的打 “√”错的打 “×”,不需要改错。
1、美国伦理学家约瑟夫.弗莱彻认为:“其他一切律法、准则、原则、典范和规范,毫无例外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它们在某一境遇下恰好符合爱时,它们才是正当的。”( )
2、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从来就没有将圣人人格的养成为最终目的。( )
3、近代教育史上持个人本位的德育理论很多,代表人物有法国涂尔干和德国家凯兴斯泰纳等人。( )
4、个人本位的德育目的与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
5、当代德国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将道德划分为“高尚道德”和“朴素道德”。( )
6、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
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极少能理解超过其所属阶段一个以上的信息。( )
8、德育目的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9、德育目的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
10、社会本位的德育目的之主要特点并不是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
四、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请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1、德育目的不能具有超越性
2、德育目的具有引导性功能
五、(本大题共3小题选择2题作答,每小题9分,共18分)
1.确立德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2、德育目的具体确认困难的原因
3. 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选择1题作答,共20分。)
1、德育目的的规定性
2.对我国德育目的的正确理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