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季地大《钢结构》在线作业二1
【奥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大《钢结构》在线作业二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格构式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计算时,由于( ),因此以换算长
细比 代替 。
A、格构式柱可能发生较大的剪切变形
B、要求实现等稳定设计
C、格构式柱可能单肢失稳
D、格构式柱承载能力提高
第2题,在对钢材性能影响的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为( )。
A、构造缺陷
B、冶金缺陷
C、钢材硬化
D、加荷速度
第3题,轴心受压构件的整体稳定系数 与什么因素有关( )
A、构件截面类别、构件两端连接构造、长细比
B、构件截面类别、钢材型号、长细比
C、构件截面类别、构件计算长度系数、长细比
D、构件截面类别、构件两个方向的长度、长细比
第4题,与单向拉应力相比,钢材承担双向拉应力时()
A、破坏形式没变化
B、易发生塑性破坏
C、易发生脆性破坏
D、无法判定
第5题,计算梁的( )时,应用净截面的几何参数。
A、正应力
B、剪应力
C、整体稳定
D、局部稳定
第6题,钢结构压弯构件的设计一般应进行下面()的计算
A、强度、弯矩作用平面内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变形
B、弯矩作用平面内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变形、长细比
C、强度、弯矩作用平面内及平面外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变形
D、强度、弯矩作用平面内及平面外的整体稳定性、局部稳定、长细比
第7题,未焊透的对接焊缝计算应按()计算。
A、对接焊缝
B、角焊缝
C、断续焊缝
D、斜焊缝
第8题,用Q235号钢和16锰钢分别建造一轴心受压柱,其长细比相同,在弹性范围内屈曲时,前者的临界力()后者的临界力。
A、大于
B、小于
C、等于或接近
D、无法比较
第9题,当构件为Q235钢材时,焊接连接时焊条宜采用()。
A、E43型焊条
B、E50型焊条
C、E55型焊条
D、前三种型焊条均可
第10题,在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计算用的荷载应采用()
A、将永久荷载的标准值乘以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B、将可变荷载的标准值乘以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C、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标准值,均不乘以各自的分项系数
D、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标准值均乘以各自的分项系数
第11题,对于钢结构用钢材,对化学成分的定义为()。
A、C为不可缺少元素,Mn、S、P均为有害元素
B、C为不可缺少元素,Mn为脱氧剂,S、P为有害元素
C、C、Mn、S、P均为有害元素
D、C、Mn为有害元素,S、P为不可缺少元素
第12题,引起梁受压翼缘板局部稳定的原因是( )。
A、弯曲正应力
B、弯曲压应力
C、局部压应力
D、剪应力
第13题,开口槽形截面轴心受压构件,当绕对称轴失稳时,构件将发生()的失稳变形。
A、弯曲屈曲
B、扭转屈曲
C、弯扭屈曲
D、不能确定
第14题,钢结构焊接节点设计中,应尽可能选用 的焊接位置。
A、俯焊
B、仰焊
C、立焊
D、任意
第15题,摩擦型高强螺栓连接与承压型高强螺栓连接的主要区别是( )。
A、摩擦面处理不同
B、材料不同
C、预拉力不同
D、设计计算时所取极限状态不同
第16题,压弯格构柱的弯矩绕虚轴作用时,其弯矩作用平面外的整体稳定是通过( )保证的。
A、计算平面外的整体稳定
B、计算单肢稳定
C、自然满足
D、计算局部稳定
第17题,弯矩作用在实轴平面内的双肢格构式压弯柱应进行()、刚度和缀材的计算。
A、强度、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性、弯矩作用平面外的稳定性
B、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性、弯矩作用平面外的稳定性
C、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性、弯矩作用平面外稳定性
D、强度、弯矩作用平面内稳定性、单肢稳定性
第18题,结构或节点的疲劳强度与()关系不大。
A、钢材的种类
B、应力循环次数
C、节点的制作工艺和质量
D、应力集中系数
第19题,进行强度验算时,荷载应采用( )。
A、将永久荷载的标准值乘以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B、将可变荷载的标准值乘以可变荷载分项系数
C、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标准值,均不乘以各自的分项系数
D、将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标准值均乘以各自的分项系数
第20题,同类钢种的钢板,厚度越大,()。
A、内部存在缺陷的几率越小
B、塑性越好
C、韧性越好
D、强度越低
第21题,实腹式轴心受拉构件计算的内容有()
A、强度
B、强度、局部稳定和整体稳定
C、强度和整体稳定性
D、强度、刚度(长细比)
第22题,单向受弯梁失去整体稳定时是()形式的失稳。
A、弯曲
B、扭转
C、弯扭
D、双向弯曲
第23题,由于建筑用钢材多为塑性性能好的钢材,故应力集中的存在将()
A、钢材易发生塑性破坏
B、降低静力承载能力
C、提高静力承载能力
D、对静力承载能力无影响
第24题,为提高梁的整体稳定性,从用钢量的角度,经济的做法是()。
A、加强两个翼缘
B、加强受拉翼缘
C、加高腹板
D、受压翼缘设侧向支承
第25题,在钢结构设计中,通常以下列中()的值作为设计承载力的依据。
A、屈服点
B、比例极限
C、抗拉强度
D、伸长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