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论文 (任选下面5小题中3小题作答,答案文档不超过10M)
1、课程论文选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 苏果超市有限公司十年发展历程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超市连锁品牌公司—苏果超市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苏果以经营业态多样化、连锁网络城乡化、物流配送现代化、企业管理科学化和服务内容系列化为核心,始终坚持走具有自身特点、符合当地实际、贴近百姓生活的连锁发展之路,取得了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
苏果根据中国市场发展的情况,已成功开发出具有苏果特色和市场前景的新业态,形成了社区店为主体、标准超市和便利店两翼齐飞的格局,另外,还开发了苏果平价店、购物广场和定位于中高端消费群体的“好的便利”,在大力发展直营店的同时,苏果大力发展特许加盟店。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目前网点总数已经超出200家。便利店经营面积定位在100平方米左右,相对商品很丰富,品种约达4000种,以及售店、代邮等20多种多功能服务项目,打造了苏果“为民、便民、利民”的经营理念。2000年,苏果开始尝试开设近1万平方米的大卖场,提供3万多种商品,满足了消费者“一站式”购买的需求。2004年,苏果一方面创新了“好的”高端便利店业态,店堂设计时尚、高档、宽敞,商品都经过精选,大约在2000种左右,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推出“平价店”经营业态,苏果平价店面积定位在1万平方米左右,1万多种商品,价格定位以“平价”为参考标准,秉承“物美价廉”的经营宗旨。2005年,“华润苏果”购物广场成功推出,完善了苏果业态功能,使苏果的综合竞争实力得到了一个新提升。早在1998年,苏果就已经开始实施城乡一体化“渗透扩张”的发展战略,借助品牌连锁这一新型零售业态重组农村流通网络,大规模进军江苏及周边省份的农村市场。目前,苏果有近60%的门店设在县城及县以下农村,其中60%的网点已进入县以下乡镇;在整个销售规模中,50%多份额是在农村实现的;在整个经营品种中,70%的品种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吸纳安置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近3万人。
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开放。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等外资洋卖场早已提前进驻南京。面对咄咄逼人的态势,苏果采用“蜂窝战术”,围绕着好又多、金润发、时代等外来卖场,形成十多个“蜂窝”状包围圈。为迎战欧尚,苏果同时有72家大小卖场、标超和便利店参与围攻,展开“蜂窝战术”予以遏制。以平价店、社区店、“好的”便利店、标超在内的四种业态现已占据了南京60%的市场份额,有效地分流了洋卖场的客源,并以密集布店的战略抬高外资竞争对手进入门槛。
目前,苏果在南京有400多家门店,其中便利店240家,社区点和标超近160家,平价店和购物广场15家。今年将再造20多家大型超市巨舰,其中南京10多家面积都在1万平方米左右,还有几十家社区店和便利店。外埠市场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开设大型门店在20家以上。2006年总网点数将新增150家。为了支撑外埠门店和下一轮扩张,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苏果马群配送中心于2005年1月正式投入运营,该中心占地250亩,单体仓库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堪称华东地区第一。新物流中心单品2万多种,年配送量达4300多万箱,服务半径约300公里,完全能够适应苏果的长远发展战略和更大规模的发展。(26E4)
资料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06 年/4 月/26 日/第 005 版
问题:
依据给出的案例材料,请分析苏果超市成功的原因。
2、课程论文选题
外资进入中国超市零售业的入世十年
售货员背对货架通过柜台出售商品,购买蔬菜、鱼肉等鲜活食品需要到农贸市场赶早集,副食店配售油盐酱醋米面……这些上世纪90年代还存在于中国百姓间的购物习惯,已随中国加入WTO和政府对零售业的开放,而被开架自选、连锁经营、低价销售的“超市”卖场逐渐取代。中国入世10年来,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零售企业进驻中国,其经营理念、运营模式、管理方式正在深刻变革着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生活品质,同时刺激本土零售企业加入竞争、应对挑战。
自2001年入世第一天起,中国率先在零售服务业履行部分条款,扩大开放,减少限制。截至2011年12月6日,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也已在中国21个省的133个城市开设了358家商场,其中80%的商场地处中国一线城市之外的其他城市。离家近、价格低、地处商圈等因素是他们选择是否光顾某家超市的重要原因;而商品种类齐全、服务质量、管理理念等影响着他们对超市品牌的评价。为迎合中国消费者需求,沃尔玛提出“价格领导力”策略,与中国近2万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卖场中的本地商品超过95%;并通过农超对接、环保包装项目,削减供应链开销,以降低产品价格。截至目前,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占到沃尔玛国际业务总销售额的将近10%,中国已成为其发展潜力巨大的重要市场。家乐福则在过去10年间,把商品种类从3万余种提高到8万余种。除商品种类、价格等因素外,出色的服务质量、先进的管理理念也是外资零售商获得中国消费者青睐的重要因素。外资超市规模大、产品也更加国际化,管理、服务比中国本土超市略胜一筹;在大超市购物很有安全感,自己的生活品质也获得提升。外资大超市价格便宜,商品种类齐全,它们的进驻让“超市”的理念在中国获得普及,也迫使国内零售商加入竞争、提升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加入WTO对于中国零售业是把双刃剑,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则能使中国零售业快速成熟和发展起来。入世后,外资零售商在带来竞争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经营机制、服务方式。“入世”使中国零售业有了更多学习借鉴和实战机会,可以促进中国零售业的发展。”2010年底和2011年5月,沃尔玛在深圳和北京的山姆会员商店已分别推出网上购物服务,以期更好满足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消费者的在线购物需求。
问题:
1.外资超市与内资超市相比,竞争优势表现在哪些地方?
2.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
3、课程论文选题
DHL在中国发展历程
DHL(中外运敦豪)是一家创立自美国,目前为德国邮政集团100%持股的快递货运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快递货运公司之一。1986年12月,DHL正式踏入中国市场并选择与中外运联姻。双方各占50%股权,合资成立了中外运—敦豪国际航空快件有限公司(简称“中外运—敦豪”)。从1986年到2000年间,中外运—敦豪顺应市场发展局势,陆续推出受中国市场欢迎的各种服务,如:“欧洲第一”服务项目、“IMP进口到付”服务项目以及“重货促销”服务项目等,使得中外运—敦豪的业务年均增长40%,营业额增长60倍,中国航空快递市场占有率达到36%。自此,中外运—敦豪站稳了中国的快递业务市场。2002年底,当时的德国邮政全球网络(DPWN)(2009年更名为“德国邮政敦豪(DPDHL)”)已拥有DHL100%的股权。德国邮政接手DHL后,将其下属所有的快递、货运和供应链管理业务整合成为一个单一品牌——DHL。整合后的DHL看准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逐渐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额。自此,中外运—敦豪迈入其在中国业务的成熟发展阶段。
2003年,DHL开始大力投资中国市场,开设了泉州DHL,厦门DHL,莆田DHL,福州DHL等福建DHL分部,并宣布在中国的5年投资计划,将其投资的2亿美元用于扩充在中国的服务能力。同年,DHL对中外运的持股比例增加至5%,成为中外运最大的战略投资者。伴随着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的逐渐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DHL旗下的三个公司也加强了与中国企业的业务往来。
2006年,中外运—敦豪宣称中国已经成为DHL全球网络中增长最快的市场,并且对DHL亚太区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年,中外运—敦豪隆重发布了“DHL中国优先”战略,内容包括投资约2400万美元,兴建中外运—敦豪大厦等。“中国优先”战略加大了对华投资,使中外运—敦豪的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充分显示了DHL促进中国快递物流市场快速成长、大力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承诺。
DHL在投资中国市场业务的同时,也增加了对营业设施的投资。中外运—敦豪于2004年和2007年,宣布分别在中国设立两个洲际转运中心——香港亚洲转运中心和上海北亚转运中心。其中上海转运中心项目投资1.75亿美元,是中外运—敦豪在华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2011年,DHL(德国邮政敦豪)在香港宣布,新增一条联结亚太地区与美国的洲际航线,以及一条从美国到中东的洲际航线。DHL还将在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区推出名为“国际航空速递专家”的全球推广活动。DHL新增亚太航线资料显示,DHL经营业务有国际快递、空运、海运、公路和铁路运输,还有合同物流及国际邮政服务等项目。2010年,DHL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10亿欧元。DHL重视中国大陆的物流市场,其投资1.75亿美元兴建的上海北亚运转枢纽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并将在2012年年初投入运营。这项工程配备世界先进的自动分拣系统。80%国际快递份额由外企斩获在DH L加紧布局全球物流市场的同时,全球另外几家物流大鳄也在各施奇招,不断推出新政策争夺中国巨大的物流市场蛋糕。据发改委《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的影响及其政策建议》的报告,国际四大快递巨头FedEx、UPS、德国DHL、荷兰TNT已控制中国国际快递市场80%的份额。
问题:
1. DHL在中国市场扩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DHL在中国经营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4、课程论文选题
日本崇光百货宣告倒闭
2000年7月12日,日本崇光百货公司宣布放弃了自主重建的打算,而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法保护。这事实上宣告崇光百货公司倒闭,其负债高达月1.87万亿日元。
崇光集团多年来在经营中“依靠帐面收益扩张店铺”,即积极设立分店,依靠店铺地价上涨带来的巨额帐面收益,继续开设分店。然而,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崇光集团的扩张战略也瓦解了,1.87万亿日元的负债使它陷入了经营危机。尽管崇光集团提出了重建计划,但最终还是以破灭告终。可以说,崇光集团破产是没有及时修改不合理扩张计划和没有及时解决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的结果。
崇光集团在日本国内拥有26家分店,但直到破产前,只有大阪、东京和神户三家分店的崇光母公司的股票上市。事实上,在集团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千叶崇光百货公司。通过千叶崇光百货公司,25家公司的26个分店因资本和债务担保而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
同其他百货公司相比,崇光百货的柜台销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交易地。外资公司证券分析家之处:“崇光百货公司向交易地的中小企业租借房屋,接近于房地产业,不是本来上的零售业。”虽然这种手段能够减少人事费等经费开支,但是在人才培养和进货能力等百货公司得以生存的重要方面却被其他公司拉开距离。
另一方面,巨额负债的利率负担造成公司财务紧张,公司甚至拿不出足够的资金装修陈旧的商店。生产厂家和批发商担心风险,于是控制向崇光百货提供销量好的杀昂派。这种倾向因崇光百货的信用不稳定而进一步加剧。结果顾客越来越少,销售额下降,崇光百货陷入了资金不足的恶性循环。
问题:
1.崇光百货的扩张战略存在什么问题?
2.引发崇光百货经营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5、课程论文选题
肯德基快餐店选址分析
1986年9月下旬,肯德基快餐店开始考虑打入人口众多的中国市场。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第一家肯德基店址应当选在何处?这一决策对将来肯德基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拓至关重要。现在有三个地点可供选择:上海、广州、北京。
上海。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市场,有1100多万居民、19000多家工厂和中国最繁忙的港口,上海是中国最繁荣的商业中心,其优越的经济地位在国内显而易见。上海的明显优势是在这里容易获得合乎质量的充足的肉鸡供应,通过兴办合资企业,泰国的正大集团已经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了10个饲料厂和家禽饲养基地,可以为上海供应肉鸡。肯德基的东南亚办公室与正大集团有着良好的关系。虽然上海一向是主要的商业中心,但改革开放初人民收入水平增长不快,能否迅速接受西方快餐文化还是个疑问。而且它的噪音和污染令旅游者感到沮丧,西方游客不多。
广州。广州是可供选择的另一个方案。它位于中国东南部,离香港很近,作为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广州与1984年成为优惠外资的经济特区,这样,广州在批准外资项目、减免税收和鼓励技术开发方面被授予更多的自主权,而且广州人的收入水平近几年增长很快。广州是西方商人经常光顾的地方,同时也是旅游者从香港出发作一日游的好地方。广州与香港相距不到120公里路程,公路铁路交通都很便利。在广州做买卖很容易得到肯德基香港办公室提供的服务。另外,广东地区的中国人也更熟悉西方管理惯例和西方文化。广东和香港讲同样的粤语,差别不大,初步调查表明找到一个充分供应肉鸡的来源也没有什么困难。
北京。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有900万居民,人口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的外来人口数量众多,有潜在的消费群体。北京是中国的教育中心,是高等学府的聚集地,所有这些因素都造成人口大量涌入和人民智力启蒙,这对肯德基人民币销售部分是极为重要的。北京是那些向往故宫、长城、十三陵的西方游客的必到之地,这意味着肯德基将会有一个稳定的外汇收入。因此,如果从北京搞起,无疑将更大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且不言而喻地表明政府的赞同态度,这将有助于今后往其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调查也表明,北京城郊有好几个家禽饲养基地。然而,从政治方面说,外商在北京经营更容易招致政府的直接干预。
问题:
1.肯德基在中国选择第一家店址时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会对选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2.如果你是肯德基的决策者,你会选择哪座城市作为首次进入的目标?为什么? |
|